0

    学习了多种学科,简单地讲,要懂点皮毛都很容易,要探究得深都特别的难。但是,总结一下,基本有这样的规律,越简单的学科,或学科的原理,越容易严格定义;相反,越复杂的学科,或学科的原理,越难定义。由是,容易定义的学科或原理,越能获得共识,越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越被认为具有“科学性”,相反,越难定义的学科或原理,就越有歧义,越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有多种定义。
    如若有这样的认识,
0
    
    学理科的人,追求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按照理科的逻辑,按照与理科有关联的行业,那就是能被“标准化”,即能被测量和评价。专业之外的人,之所以不能批评它,不敢批评它,就是因为确实不懂行,一说话就能被专业内的人看出是“外行”,是“牛头不对马嘴”。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最初听搞“教育学”的人讲解“遗传与环境、教育的关系”,老觉得“不对劲”,似乎在讲外行话,因为讲解者也许没有正规地学习过《遗传学》。后来,我在教育学系当上了老师,在系里举办高级研修班时,
1

    一些偶然的因素,让我这个原来对于文科毫无感觉的人进入了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一搞就是三四十年了。这么多年下来,从不明白到明白,从明白到不明白,已经好几个轮回了,迄今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明白还是不明白。
    说到教育领域,我曾接触过的大腕级、大咖级的人物实在不算少,国内国外的,年老年少的,留洋过的和土生土长的,偶像级的和少壮派的,反正能讲出一大堆人来。
    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0
    
    小学的同学有时会聚会,叙叙六十年前的趣事,既熟悉,又陌生,相聚没有目的,也不见得有多少需要,只是聊聊而已,涉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巨富长”,各人都有一肚子的故事,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熟人。聊完之后,越来越少的感想,越来越少的评论,因为谈论者的价值观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在意得失了。
0
    
    我进小学时,小学的名字是“私立正志小学”,后来姓公了,因为在常熟路上,改名为常熟路小学,将原来的“育材中学”的校址也合了进来,那是小学的全盛期,后来小学被取消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估计那个地段小学生人数不多。而今,唯一能引起对“正志小学”记忆的是,有一些以前很少交往的校友,大部分在海外,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人数近十来个,常常会互传一些信息,特别的是有关“巨富长”的事情。
    今天,传来了一位校友的一则信息,加上有人简短的评论:
分页: 3/3 第一页 上页 1 2 3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