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阳明的“心学”分别阐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将它们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阳明心学的世界观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是万物的尺度;心即世界;善恶只是一物。
阳明心学的人生观是“有善有恶意之动”。人人皆可为尧舜;意志独立方有自尊;内圣外王;不过度,不执著;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
| 引用(0)
我看了我的博客有关数据,2019年4月7日晚上,总点击量超过400万人次,当天访问人数超过3000人次,当场在线人数超过80人,而我写过的博文也达2000余篇。
我不是网红,也不是“明星”,这些数字在一个普通人那里算是一个“大数字”了,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人都会感到有点“不解”。这不是我预设的目标,我写博客仅仅为了自己“玩玩而已”,并没有希望它会产生影响力;这也不是能够想要达成的目标,因为做到了这样,完全出乎了我的想象。
| 引用(0)
根据王阳明的“心学”,破山中贼是容易的,而破心中则很难, 山中贼,有形易觉;心中贼,无形而难觉。
王阳明主张,将眼光投向内心,检讨内心的贪欲,发现心中的贼。
如何破解心中贼呢?王阳明总结了三点:一是心上修:静以养心,俭以养德。
| 引用(0)
王守仁不认同朱熹的理论。朱熹认为,世界本源是要人断绝七情六欲的,在这样才能心无旁骛追求大道。
一次,王阳明与禅师论道,王守仁问禅师是否有家,禅师回答说有。他继续问,家里还有人么,禅师回答,有母亲。他再问,想她么。禅师没有立刻回答,过了很久,感叹一声,怎么会不想!可是作为出家人,这是个没有了断红尘的回答。王守仁站起来道,想念母亲是不羞耻的,这是人的本性!禅师没有回应王守仁,却默默流下了眼泪。第二天,他就收拾行装,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 引用(0)
就知道我国明朝有个叫做王阳明(守仁)思想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却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误以为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最近,一直在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是不对的。
在程朱理学中,朱熹主张“知先后行”,王守仁则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行合一”,他指出:“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