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对吃的讲究,在世界上没话可说。中国菜的可口,是公认的,配上些出彩的名称,就更高贵了,更雅致了。
这次,我在山东济南,吃了一道菜,叫“吴仪鸡”。在还没有上菜之前,主人就问点菜者有没有点上了“吴仪鸡”,服务员抢先回应说,下道菜就是。主人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这道我尚未听得明白的菜肴,他说,一次,前副总理吴仪吃过这道菜,一连吃了两客,于是,有人就将这道菜命名为“吴仪鸡”了。
| 引用(0)
而今,做学者并不容易,特别是做年轻的学者更不容易,每年的考核,就让他们难过,因为考核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硬指标,诸如,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有几篇是上CSSCI或SSCI的;有几本著作;有几个科研项目,它们是什么等级的等等。考核的量化评估,成为了学术机构评量学术成果的常规,它起了监督、评估的作用,也常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
| 引用(0)
古时的秀才,还算不上是学者,只能算是刚开始走向“学问”的人。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的是在武者面前,手无缚鸡能力的秀才,即使有满腹经纶,也是不管用的。这样的说法,并非想要说明兵有多大的能耐,而是想要说明,秀才有多么迂腐,有多少无奈。
其实,“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样的说法更可以改成“秀才遇到官(或大学者),有理更说不清”。无论如何,秀才还称不上是官,即使秀才有点像是官人了,
| 引用(0)
| 引用(0)
从古到今,人们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学者进行描述和评说,即要么将学者描述为十分清高,性情刚正;要么将学者说得十分迂腐,书生气十足。这两种学者有诸多的不同,却有一个类似之处,就是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在官本位的年代里,人们看到了第三种学者的形象,他们像一些小吏,围在大小的官员边上。这些学者会一次又一次地省略自己认识或并不认识的领导人的姓氏,亲亲热热地招呼着领导,为的是显示自己的背景和立场;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