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天,一整天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九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8年学前教育年会”,主题为“新时代、新教育、新幼教”,数百人参加了这次公益性的学术研讨会。
    我是这次论坛的第一个发言者,发言的题目是“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今年我已经在不少会议上做过这个话题的报告了,虽然每次会议有些不同,基调是一样的。
0

闭门会议

2018/12/18    23:55    2580    朱家雄 思想圆桌 不指定
    
    今天,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参加“第九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8年学前教育年会”的内部闭门会议,主题为“新时代、新教育、新幼教”,与众多的学人、教育工作者等共同讨论有关学前教育的问题。开了那么多次的会议,在广东,才知道广东人可能有个习惯,在正式开会以前,会安排一个较小范围的闭门会议,为正式会议做好准备。
    闭门会议的参加者也不在少数,
0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排位第一的课程,是学习这个专业必修的学科。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再有变化,《学前教育学》都不会有所变化,位于“三教”之首。
    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呆过不短的一个时期,与教育理论界的学者们一起生活过、工作过,现在数点一下,许多都已仙逝,剩下的也都七老八十了。这些人大部都是现在所说的“学界大咖”,
0
    
    在我的认识中,“学前教育学”毕竟是“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基本逻辑应该与“教育学”是一致的,不能因为强调它的特殊性而否定其基本特性。因此,编写《学前教育学》教材,失却了这一基本点,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学》可言。
    由是,我在想,“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最大差别究竟在哪里?很多的学科都在研究人,都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教育学”研究人的角度是什么?
0

    一本经得起推敲的教材,所依据的应该是该教材所涉及的学科背后的哲理,以及对哲理的逻辑推演,所阐述的应该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学前教育学》教材,应该是一本阐述“培养学龄前儿童规律”的教材,涉及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培养、用什么去培养、怎样去培养以及如何评估培养的质量等。黄人颂教授主编的《学前教育学》教材正是按照这样的哲理和逻辑撰写而成的。
分页: 86/296 第一页 上页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