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两天,忙着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召开“2017年亚洲儿童科学国际研讨会”,预期规模300人,结果来了500人,两天下来,人气很旺,从头到底,每个场次都爆满,而且叫好之声不断。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事情,没有想到有此效果。总结一下,理由有三:(1)内容精彩,每个报告都精心选择,没有官话、套话,都实实在在,不谈“陈芝麻烂谷”的东西,给人有前瞻性的思考,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 引用(0)
被请去做讲座,最怕的事情就是应对吃饭。作为宾客,主人盛情邀请用餐,在“八项规定”范围内,用心良苦,真的当领情。但是,一遇知音,自己说话就没有个停,想少说也忍不住,实在有点费神。
昨晚餐席上,偶尔一个话题,涉及崛起中的中国,让中国人自己都觉得感觉好了起来。就这一点而言,一座人都认同,却又总结不出一些道道来。由是,我就开始别处心裁地编出一些道理来了:
| 引用(0)
思考问题,首先要有个立场,才会有视角。没有立场,没有视角,就会不知所想,也就会不知所云了。
我国现今无疑是个高竞争国家,教育不公平是自然的,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该站在怎样的立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向弱势群体倾斜,想他们之所想,做他们之想做。
| 引用(0)
郎咸平文章的题目是“在教育不公平情况下谈减负是扯淡”,讲的是“在教育不公平情况下”所发生的事情。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思考教育中所发生的问题,并作判断,就会全然不同于从教育学的学理出发,思考“教育应该如何去做”所做出的判断。
“在教育不公平情况下”,讲的是教育历来是在背景中所存在的现象或事物,那就是,离开了背景,很多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无从谈起,也就是说,从“普适的”原理中去得出判断和结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 引用(0)
这几天,网上流传着郎咸平曾发表的一篇题为:“在教育不公平情况下谈减负是扯淡”的文章。我不知道这篇去年5月30日发表的文 章,本该在去年流传,为什么会在现在又传开了。当然究其原因,这并不重要。
现在的教育学学者们和专家们谈论得最多的教育话题之一就是要给孩子减负,似乎中国教育的弊病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负担过重,导致了教育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批评和批判虽然响彻了整个教育界,但是多少年来却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