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 |
2021/09/11    13:43    674    朱家雄 思想圆桌 不指定
    
    因为要寻找《对崛起中的中国学前教育的重新思考》一文的出处,我意外地发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2015年5月14日)我还在由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等主办的题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我国的学前教育”国际学前教育论坛上的另一个主题发言《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而今,我发现我国有些从事学前教育的学者开始涉及这个话题了,这是一件好事。我重温了这篇演讲稿,发现6年多前我发表的演讲,还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发言稿太长,我将一些主要的观点摘录如下(附录中有原文):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能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幼儿的最好的幼儿园教育,而各种不同的幼儿园教育能分别适合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幼儿。
    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是绝然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分别根植于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对集体利益的服从、对结果的索取等等,都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相反,欧美文化崇尚的则是个性的张扬、自由的表现和表达、对过程意义的追求等。
    我国学前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命题上的基本思考应该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所谓的“以我为主”,指的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导向和内容应该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致的东西,包括讲道德、讲规矩,尊敬师长、友爱同伴,关注集体精神、关心他人利益,对于结果的索取、对于荣誉的追求,……。所谓的“兼收并蓄”,指的是学前教育在导向和内容等诸多方面,在强调集体、他人的同时,适当顾及自我、自主;在强调结果的同时,适当顾及过程;在强调规则、规矩的同时,适当顾及个人兴趣和需要……。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任何方面都会在一个人头脑中打下烙印,要通过学前教育政策的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嵌入儿童的脑中,成为其终身的精神支柱。
    在有益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下制定和推行的学前教育政策,一定会在诸如“个体与集体”、“自由与规矩”、“自主与他律”等关系的处理上有基本的取向性。
    在我国,幼儿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是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将儿童培养成为明事理、懂规矩、讲团结、能合作、遵纪守法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教育工作者遵循的“中国隐形文化逻辑”。


附: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学前教育为了什么,即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是一个多有歧义的问题,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释义。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一般会认定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儿童的发展;生态学家一般会认定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文化的传承;社会学家一般会认定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维护社会稳定;政治家则会认定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其看成是达成政治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今,对我国学前教育核心价值的基本思考,必然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取向是一致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由儒家、庄子、墨子、老子等多元思想相互包容、融通而构成的一个和谐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多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富含哲理,辩证求和,追求神似,讲究意境,若如运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也许可以仅用28个中国字:禅释因果,儒教人和,易懂规律,道得众合,兵出运筹,医利身心,史能明志。中华传统文化与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与每个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鱼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文化系统中,组成该系统的文化实践中的各种观念、做法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支持的连贯系统,在系统中存在着规范或准则。在各种文化系统中,没有普遍适用的、最好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实践,多种适用于特定系统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共存,这就是所谓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能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幼儿的最好的幼儿园教育,而各种不同的幼儿园教育能分别适合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幼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领域内曾引进过大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对于它们的介绍和引进,曾对丰富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活在某种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尽管会受到异种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很大的影响,但是,与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所有一切,都是与其自己所在的文化最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前教育应该是与其所处的中华文化相匹配的,是与其所处的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相一致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千年文明的历史,铸就了中国人印刻在心灵深处的价值观以及与此紧密联系的思维定势、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是绝然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分别根植于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对集体利益的服从、对结果的索取等等,都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相反,欧美文化崇尚的则是个性的张扬、自由的表现和表达、对过程意义的追求等等。在对待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特别是在对待两种文化所依附的价值观念时,并不存在是否要去判断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的问题。在我国,思考学前教育的问题,在引进基于欧美文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同时,更应该想到的是如何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运用欧美文化的价值标准去衡量中华文化背景下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问题,虽然有可能给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也有可能会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甚至有可能会毁坏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因此,积极的态度是立足于本土文化,正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吸取外来文化中的积极面,在新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先进的文化。
    当今,由于过分强调引进西方学前教育的所谓“先进理念”,我国学前教育中出现许多与中华文化不相适宜问题,甚至是完全相悖的问题。
    日本曾有学者对中国、日本、韩国和3个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课程作过抽样调查和比较研究,发现近些年来,日本、韩国的课程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特别是它们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色彩,而中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已经背离了中国文化,而与西方国家的课程相一致了。
    在我国,也有类似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类似的。例如,江岚曾对我国当今五省市普遍使用的幼儿园教材文本故事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五省市教材对社会公德的重视远远低于对个人修养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亲情和师生情感的重视远远低于对友情的培养,特别是在德育方面,“集体主义”这个曾经最具中国特色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词语已经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人,甚至连团结、奉献、自律这样的品质都难觅踪影。研究还发现,在情感教育方面,传统教育提倡的朋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已不是主流,而那些培养勇于表达情感的教育已与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含蓄、内敛的国民性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又如,夏竹筠也曾对我国当今三套普遍使用的幼儿园教材文本故事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幼儿园课程目标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锋中经历着一种带有明显西方文化价值观念,……这样的目标文化与中国的深层文化生态不符;目标中的群体我——呈现出个体我与群体我的拉扯与中和。
    “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是一个想绕也绕不过的问题,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那个地区;中国的学前教育始终在遵循着含蓄的中国学前教育的文化逻辑,这是谁也不可能改变,谁也改变不了的。
    我国学前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命题上的基本思考应该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所谓的“以我为主”,指的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导向和内容应该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致的东西,包括讲道德、讲规矩,尊敬师长、友爱同伴,关注集体精神、关心他人利益,对于结果的索取、对于荣誉的追求,……。所谓的“兼收并蓄”,指的是学前教育在导向和内容等诸多方面,在强调集体、他人的同时,适当顾及自我、自主;在强调结果的同时,适当顾及过程;在强调规则、规矩的同时,适当顾及个人兴趣和需要……。
    我国学前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命题上的基本思考不应该是“唯他为准,否定自己”,即通过强调自我、自主,强调“我的事情我做主”,而去否定集体、他人;通过强调自由表现、自我表达,而去否定规则、规矩;通过强调个人的兴趣、需要,而去否定他人利益的顾及、维护;通过强调过程,而去否定对结果的获取……。
    我国学前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命题上的基本做法也不应该是“唯他为准,否定自己”,即通过强调幼儿的兴趣、需要,而去抵制甚至取消对幼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强调幼儿自主游戏,而去否定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通过强调区角活动等,而去弱化甚至取消集体教学活动等;通过强调课程的差异性,而去弱化甚至取消课程的标准化和规划性……
    其实,不管我国的学前教育在实践中是否人为地在传承中华文化,还是在倡导西方文化,在摈弃中华文化,在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实践中所发生的一切,在本质上依然在悄悄地遵循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逻辑,这不是一些学者的倡导、一些行政官员的推行所能改变得了的,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这也许就是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任何下级系统是与大系统同源的道理。
    事实上,人们可以非常明白地看到,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国的幼儿园依然在运用一些不同于许多西方国家幼儿教育机构的方式在运行整个幼儿园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运行方式并没有权威的实体在积极倡导、推行、评估和监督,有时还与所谓的“主流”理念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例如,在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幼儿园放弃过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依然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施相对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即使在本该让幼儿自行选择、自己操作的区角活动中,教师
也很难真正意义上做到放手让幼儿自己活动等。而且,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运行方式正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正如托宾所说,“在当代中国教育中,呈现出一个本土化运动的增长态势,这与儒家运动有相似之处。这些运动的思想批评了人们太过热衷于进口国外东西的观念,却没有花充足的精力将它们本土化,还批评了忽略中国思想中积极方面的行为。这些运动非常直接地把目标定位在恢复中国传统课程的价值和教学方法。这些为了保留并再次引入所作的努力是有意识的、明确的,标志了中国文化实践正在中国教育中崛起。但我们认为,我们在当代中国学前教育中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念和实践,大多数更是通过非正式的、未被注意的传播机制保留、传承的,而非有意识的或者通过政治性努力的。中国学前教育含蓄的文化逻辑,在实践中体现为对技能、表现的重视,例如故事大王的活动;对每天一起做身体运动的重视,例如可以在全中国幼儿园,以及其他很多社会领域里,可以发现大家每天做操锻炼身体;对使用批评以提高自我的重视,例如在故事大王以及教师通过专家及同事的批评来发展职业的案例。即使中国学前教育经历了巨变或者是非常艰难的改革过程,对学生表现和技能掌握的传统要求、对榜样和批评作用的信念以及对集体活动的热衷都将是该被保留下来的观念和实践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在表述上和内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之间可以对接,可以转换,还可以相互承载。
    涉及学前教育的各种概念,诸如“创造”、“主动”、“自主”、“探索”、“选择”、“独立”、“个性”等,都不是“中性”的、价值无涉的词汇和概念,不同的政治、文化都会赋予这些词汇和概念以不同的意义,都会对这些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词汇和概念以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强调。
    由此,在制定和推行我国学前教育理念和政策时,应对一些具有行动、行为指导意义的概念赋以明确的、特定的、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都应对这些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词汇和概念给予适度的关注和强调,而非极端的肯定和推崇。
    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政策直接关联着通过什么内容和途径去培养人的问题。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任何方面都会在一个人头脑中打下烙印,要通过学前教育政策的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嵌入儿童的脑中,成为其终身的精神支柱。
    在有益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下制定和推行的学前教育政策,一定会在诸如“个体与集体”、“自由与规矩”、“自主与他律”等关系的处理上有基本的取向性。
    穿越五千年的人类社会文明史,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中华文化的涵化和濡化过程,“仁”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的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为人民服务”,“为促进时代发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时代高度。在有益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下制定和推行我国任何的学前教育政策,都应该站立在这样的高度。
    在我国,幼儿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是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将儿童培养成为明事理、懂规矩、讲团结、能合作、遵纪守法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教育工作者遵循的“中国隐形文化逻辑”。如若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予不顾,一味去追求西方式的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基础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特别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加以实施,最终会不利于培养陈鹤琴先生所谓的“现代中国人”,甚至会培养“自毁长城”的后来人。
| 引用(0)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