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讲究排场的墨西哥人

| |
2008/01/27    18:24    5106    朱家雄 异域随感 不指定
  
     听人说过,在同业人中,赵寄石教授曾去过墨西哥,她的体会是,墨西哥跟中国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到了那里,我十分有同感,其中特别是,跟中国人一样,墨西哥人也很讲究排场。
    墨西哥人讲究排场,表现在官员们盛大的宴请,人与人之间的厚礼相赠,堂馆楼所的精致豪华,会场的宏大气派,等等。我不清楚墨西哥人会不会像中国人一般地骂欧美人“小气”,送礼只是送些在我们看来根本拿不出手的东西。我并不欣赏讲究排场,但是,在讲究排场的中国文化中生活久了,我感到不讲究一点排场有时倒会让人感到有些难堪。
    其实,人讲究排场,是从小熏陶的结果。
    我参加的那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是成人讲究排场的平台,也是孩子讲究排场的舞台。一次关于儿童教育的学术会议的开幕式,竟有近2000人参加,这就是排场。主席台大官员们出场,小官员和媒体记者前呼后拥,这也是排场。孩子们的表演,足足持续了45分钟,服装、灯光和音响绝对到位,这还是排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一次学术会议的开幕式,竟有近2000人参加,这就是排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一位有地位的妇人为儿童授墨西哥国旗,仪式庄重


      以前,在自己的国家,看幼儿的表演,我常持批评的态度,理由跟欧美人差不多,那就是太折腾孩子了。在墨西哥,看幼儿的表演,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墨西哥音乐声中,看到了孩子们翩翩起舞,看到了孩子们放声高歌,我不禁深受感动,我 所持的褒扬态度远远超过批评,甚至对我以前在自己国土上所持的看法产生了质疑。
    在这45分钟中,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我参加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小伙伴艺术团,经常会有在讲究排场的场子里演出的机会。现在我仍能感受到这种经历给我整个人生带来的裨益,不只是艺术方面的,还有自尊自信和责任感方面的,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
    在这45分钟中,我通过时空的隧道,将自己拉回到了我曾经经验过的孩子的立场,我感到一个墨西哥的孩子面对2000个为他们欢呼和喝彩的国际友人,将自己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贡献给他们时,也许他的所得一定会大于其为此付出的代价;我还感到一个墨西哥的孩子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在这样一种排场下,多多少少是在接受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在他的骨子里深深地打下了为做一个墨西哥人而骄傲的烙印。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脱离文化,脱离价值判断,去评论讲究排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那似乎是没有意义的。
| 引用(0)
小小
2009/02/18 11:33
是的, "脱离文化,脱离价值判断,去评论讲究排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那似乎是没有意义的。"
问题是,许多有气势、有排场的大型幼儿节日庆典活动看不出有什么文化内涵,孩子们得到的到底是什么?累与烦躁?家长得到的是什么?浪费时间?表演给谁看?
许多时候,那些活动的设计者关注的只是成人的审美,成人的价值追求,“以领导为本”、“以成人的审美追求为本”而非“以幼儿为本”“以传承社会传统文化价值为本”。有知识的人在做着没有文化的事。浪费的不只是钱,还有许多人的时间与精力。
幼儿教师
2009/02/15 15:15
在这样一种排场下,多多少少是在接受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在他的骨子里深深地打下了为做一个墨西哥人而骄傲的烙印。
但是有多少的墨西哥人可没有这样的机会哦,去接受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呀。  
从孩子出发??在实际操作中怎么样做,做得怎么样,那是领导的感觉。同一场景,可能领导觉得这些孩子很活泼开心在相互讨论交流。更可能领导觉得这位教师管理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不安静,常规这么差!
陶金玲
2008/02/01 11:04
在墨西哥,看幼儿的表演,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墨西哥音乐声中,看到了孩子们翩翩起舞,看到了孩子们放声高歌,我不禁深受感动,我 所持的褒扬态度远远超过批评,甚至对我以前在自己国土上所持的看法产生了质疑。
不知道中国的幼儿表演,还有多少民族风味?我们的民族风味在幼儿教育中是否飘逝?需要“回味”,需要“回味”,需要“回味”……
bnuliuhao Email
2008/01/29 09:39
深有同感。我和老婆聊天时就会经常半开玩笑地决定,将来一定要让孩子上个什么兴趣班之类的,不愿意上也要赶他(她?)去上。就是因为和朱老师有同样的想法:“也许他的所得一定会大于其为此付出的代价”。

   联想到昨天在朱老师编的《学前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中看到Tobin教授所写的一篇关于视角反思的文章,谈到他早年在法国幼儿园看到幼儿在40多分钟内规规矩矩地上集体课的情境(这在中国不是常见的吗)。Tobin带着一种自我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当年站在美国习惯立场上对此的批评是否正确、不带偏见。美国对儿童行为的宽容(或者可以说对他们离散行为的无可奈何——《国际视野》的另一篇日本学者的话,大意)植根于美国传统价值观和儿童观之上,而植根于他国儿童观的别的做法真的就必然是毫无合理成分的吗?带着这样的态度反思我们对中国学前教育实践抱有的批评态度(这种态度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是不是也并没有真正做到不带偏见?——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怎样才是从孩子出发、怎样把孩子的未来和当下统一起来?经过了后现代视角的洗礼,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理应更加谨慎才是啊!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