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看山是山(一)

| |
2008/06/21    18:54    3918    朱家雄 思想圆桌 不指定
    
    有朋友告诉我,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第三境界又是“看山是山”。
    人人都经历过人生的第一境界,即“看山是山”。大凡孩童时代,小孩什么都不懂,于是,长者们便先入为主,告诉他们所有的一切。自然,“看山是山”即由此而来。
    会思考的人,常会经历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不是宦官赵高威逼情景下大臣们“指鹿为马”式的阿谀,而是人在历经沧桑状态下的一种感叹,是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无奈的解读。
    在大多数的文化下,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一直被灌输以要客观公正,要以诚待人,要坚持真理和正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能体验到世界充满着他们想象中的真善美,有时非但会“怀才不遇”,还会遭遇到不公和打击,甚至还会碰到他们意想不到的厄运和灾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会让人在情绪的调制下出现认知的“偏差”,会让人疾世愤俗,会让人“黑白颠倒”,会让人“看山不是山”。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不同强度地会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不同程度地会去抗争,去搏命,甚至不惜“粉身碎骨”。
    第三境界的“看山是山”,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更准确地说,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多少带有一些禅学的意境,即“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人就“解脱”了,就活得自在了。
    应该看到,第三境界的“看山是山”不同于“看山似山”。“看山似山”是在经历第二境界时的自我麻痹状态,即所谓的“但愿长醉不愿醒”。在醉酒的状态下,迷迷糊糊的,会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似山”……。这种“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状态是一种消极行为,并非自在的境界。
| 引用(0)
多多
2008/06/23 16:24
人从真来,看山市山;经过世俗的洗礼,看山不是山,学会了掺假;人还要返本归真,看山是山,达到归真的境界。朱老师你的境界太高了。
fairy
2008/06/23 11:4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还是那句话,我渴望到达那样的境界。但是现在不行。
小小
2008/06/21 23:43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朱老师是在超度、点化人。
chena
2008/06/21 21:38
去听邓晓芒的讲座,这位康德研究的权威,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他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的对比。朱老师提到的这三种境界,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出世”哲学——人只有解脱了,才自在了,获得自由了;而西方传统哲学所追求的自由刚好与此相反——用理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跳出那无往而不在的枷锁。不知我理解得可对?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