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就知道我国明朝有个叫做王阳明(守仁)思想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却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误以为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最近,一直在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是不对的。
在程朱理学中,朱熹主张“知先后行”,王守仁则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行合一”,他指出:“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引用(0)
写了一组“行之惟艰”的博文,结论似乎是:人之所以“行之惟艰”,就是因为常“折腾别人”,更“折腾自己”。
近些年来,常听到一个词,叫做“正能量”,准确的定义难以查到,却被人们不断地运用。
看抖音,我发现有一个抖音在解读“正能量”时,将“不折腾别人”和“不折腾自己”与“正能量”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了。
| 引用(0)
在各行各业中,幼儿园教师其实并不是一个难干的活,而今却成了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
许多年来,人们始终在寻找“普遍的适合”的幼儿园课程,并将美国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DAP)当作是样板,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发现“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有诸多经不起推敲的东西,诸如教育并不可能运用“适合”和“不适合”去机械的衡量,教育还需考虑文化的问题等等。
| 引用(0)
而今,当幼儿园教师难,当中国的幼儿园教师更难。
当幼儿园教师难,这是世界性的问题,特别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竞争性的发达国家。
由于“过程性课程”与生俱来的弱点,世界各国运用“过程性课程”的幼儿园教师都遇到了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1)难以知道做什么;难以知道怎么做。(2)难以评估做得好不好。其实,发明“过程性课程”的斯坦豪斯早就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只是提法不同而已:
| 引用(0)
“知易行难”,难在找适合。
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的适合”。“选择适合”,本无可非议,但是常会增加时间成本,如若被选择的事物本身不佳,或者选择者不善于选择,那就白白浪费了时间,还选不到好的。“创造适合”并非常人可为,否则无异于自娱自乐。
要做到“知易行不难”并不难,只要不“折腾自己”,也不要“折腾他人”。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