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扯了的道理,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太扯了的关于教育的道理,其实是没有用的。
曾任美国教育界多种要职的历史学家艾论·拉格曼指出,美国教育研究的一百多年历史是一段扑风捉影的历史,大部分教育领域的研究,对教育本身没有帮助,
| 引用(0)
有人说过,“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问题在于太多的人都想说清楚这个道理,不管是行业内的,还是行业外的人。
不再去说那些行业外的人了,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是这个专业人士,说点激进的话,说点过头的话,说点不着边际的话,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被原谅的。
要说的是本行业内的人,
| 引用(0)
有人说过,“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对于这类“似是而非”的话,因为听多了,我一般不会在意,但是,在某些语境下,深入地思考一下,觉得会演绎出一些道理来的。这句话对于“教育”而言,似乎是有些道理的。
什么是“好的教育”?大家都在说,确实没有人说清楚过。
| 引用(0)
教育,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复杂就复杂在它是整个生态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太多的生态因子联系在一起,并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样,与那些“硬科学”相比,教育所做的研究几乎没有办法“控制条件”,几乎没有办法重复出现的结果,评价也不可能真正客观。可以说,大部分教育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更多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一旦,一个学科与主观性联接在一起了,“硬科学”就必然变“软”了,就与不同人的不同立场、观点和意见分不开了。
| 引用(0)
正因为复杂的学科难以定义,多有歧义,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多种定义,于是就会产生悖论,甚至会产生很多的悖论。教育就是一个有很多悖论的学科,教育实践就是一个左右不是,备受否认,甚至备受谴责的一个领域。教育充满着悖论的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普适化和绝对化,是因为存在着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中国的教育如此,其他国家的教育同样如此。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