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教育的三个属性中,第一个属性就是政治属性,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所谓的“坚持正确方向”的问题。
    我最近又翻阅了李辉等人在一家国际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题为《全球化的童年,本土化的课程:幼儿课程的全球在地化》的著作,作者们当时希望我能为此书写个序言。序言与教育的这个属性直接相关。现在,我将当时写的序言登载如下:

    我阅读了李辉和陈君丽合著的《全球化的童年,本土化的课程:幼儿课程的全球在地化》书稿,感受颇多。这是一本在中国大陆较少能看到的著作,而讨论的问题恰俗又是学前教育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学前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文化的价值问题、文化的儒化与涵化问题、游戏与教学的关系问题、幼儿自主发展与教师引导的关系问题……。我注意到这本书主要是在论述以学前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理论问题,主要聚焦于学前教育课程。我认为在学前教育领域,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多的理论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无奈”,是因为面对我们特殊的教育对象时,我们过分关注了儿童自身发展而不是其他关联因素。
    持有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人,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员,不论是学者,还是教师,如若只是从发展(developmentally)的视角去思考学前教育的问题,那么得出“教育要适合儿童发展”“教育要关注儿童自发、自主的游戏”等一类结论就不足为奇了。
    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员,如若从教育和课程(pedagogically)的视角去思考学前教育的问题,那么就必然会关注课程的社会文化属性,主要涉及“为什么教育”的问题;也自然会关注课程的哲学基础,主要涉及“教育些什么”的问题;当然还会关注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涉及“怎样去教育”的问题。作为学前教育的研究人员,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在研究的是教育,而不是儿童发展。将儿童发展看成是教育,等同于将“是什么”的问题看成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等同于强调了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儿童应该做什么。而儿童“应该做什么”才是最具教育意义的,更需要从文化、哲学和伦理学上来阐明。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困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诸多问题大多出于这种立场和视角,表现为将方法层面的思考代了价值层面的考量。
    我注意到这本书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美国为案例,以发生过的事件以及作者的亲身经验为依据,以学术批评的精神,阐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大都是宏观层面的,而非纠结于微观的、技术方法层面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深信,经历了近三、四十年的变迁,在学前教育中出现过的“进步”、“混沌”和“磨难”,终能使人们深刻反思过去、应对当前、面向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
                                                   2022年8月6日写于上海
| 引用(0)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