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查了一下百度,“梦想”有四个基本特征:1、描述未来;2、依赖个人经验;3、有的还具有虚幻性,脱离现实;4、有一种驱动力。这样的陈述似有道理,但是总感到少了些什么深层次的东西。
于是,我突然想到了弗洛伊德,他会“释梦”,通过解读人在做梦时所想到的,去发现人的内心世界,去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
| 引用(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社会舆论一面在倡导鼓励孩子们从小要有“梦想”,要敢于“做梦”,另外一面则在倡导教育要“快乐”,要“宽松”。
从“做梦”的视角看,谁都希望不要做“恶梦”,都希望做个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梦,有时真的做了个轻松快乐的梦时,在梦中下意识地希望这个梦能一直做下去,直到得到了什么为止,但是最终往往没有“修成正果”却突然醒来了,留下的只是遗憾,或对下一个美梦的企求。
| 引用(0)
现在的人谈“梦想”,往往在这个词的后面加上“后缀”,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词组——“梦想成真”。如果说“梦想”是浪漫的,那么“成真”就从浪漫变成现实了。
做梦容易,“梦想”可以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成真”却实实在在,必须骨感。无数的人都在做“梦”,想入非非,但是“梦想成真”者只是寥寥无几,实现梦想之路往往遥不可及。
| 引用(0)
作为一个男人,我很少会去想三八妇女节与自己有什么关联,但是因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接触的多是女同胞,于是又不会像其他男性为主单位工作的人员那样关联度那么小。
现代的人,会越来越重视“过节”,究其原因,也许是生产力强了,效率高了,人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腾出的时间自然就多了。一旦时间多了,首先想到的是“给人放假”
| 引用(0)
有人说:“人生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
第一次成长应该发生在六岁以前,以前我们老讲学龄前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自我评价往往超出其本身的状况。
第二次成长应该发生在而立之年,那个时期,能立的应该已经立起来了,立不起来的,才发现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立不起来了。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