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海的“巨富长”,在报刊上都曾有过不少的描述,叙事也好,抒情也好,让人多少能感受到上海这座过去的十里洋场,而今的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风采。
    也许是不知情,也许是不张扬,很少有人去写上海市长乐路最西端的那条马路的。长乐路的那一段,东自乌鲁木齐北路,西至华山路。这一段马路,总共才一、二公里长,从来没有通过公共汽车,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这在市中心是不多见的,所不同的是,以前很少有车辆通过,而现在车子多了,也有不少车辆会驶过。
0
    
    大约五、六十年前的上海,城市面积并不大,几乎就是而今的内环这一圈。具体地讲,以往要去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似乎就是像要去郊外,大学周边大都是农田;要去龙华寺,那肯定就是到郊区去了,现在的中山南二路两边都是农田;现在的上海动物园以前叫西郊公园,离开市中心不远,那时去西郊公园,那就是“出远门”了,记得我在小学生时期,一天晚上站在中山西路延安路口,向“西郊”望去,只见一片漆黑,而且没有公共交通。
0

    课程改革以后,出现了“校本课程”一词,幼儿园课程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园本课程”一词。这些年来,这个词“红”了起来,甚至在有些地方,每个幼儿园被要求必须编制“园本课程”,不然评价就通不过。
    如果将幼儿园课程比作为是编制食谱、供给膳食,那么所谓的“园本课程”,就是每个幼儿园要编制、供给适合自己幼儿园幼儿的食谱和膳食。乍的一听,似乎十分有理,谁也不能否定给孩子吃的东西必须适合自己的孩子。
0
        
    我找到了我曾在2011年在一家杂志上发表的“俗话幼儿园课程”的两篇文章,现在看来,道理依然在。    在“俗话幼儿园课程”的这两篇文章中,我将“编制幼儿园课程好比是制定食谱,实施幼儿园课程好比是根据食谱烹饪饭菜”来说明编制、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儿童发展理论与编制、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文化因素与编制、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幼儿园课程实践之间的关系等。
0
    
    在讲解幼儿园课程中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时,我的基本逻辑是:任何幼儿园教育活动都是游戏和教学的结合,是“从游戏到非游戏(或者从教学到非教学)”连续体中的一种状态。
    这句话有点“拗”,太“文绉绉”,于是,我就用大白话来说明它,一说居然谁都明白,这就成了我的“大米绿豆理论”了,而且传遍了全国。
    俗话幼儿园教育活动,我将大米比作游戏,将绿豆比作教学,大米可以是纯的大米,没有一颗绿豆,
分页: 117/493 第一页 上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