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功名利禄,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些目标的达成。
也许只有不多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高,才会逐渐地领悟到人的一生,不管贫富贵贱,只要不得病、不负债、不做官,心平气和,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就是人生最佳的状态。如果不从“高”“大”“上”的视角定义人生的意义,那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活成这样就够可以的了。
| 引用(0)
记得曾有人告诉我,有个名人到了百岁,一身病痛,一直在医院里“耗着”,其本人已经痛不欲生,但是因为他有名,社会需要他活着,给予最高医疗“待遇”,维持其生存。听了这样的事情,我有点不忍心,觉得应该随其愿,早点解脱病痛,驾鹤西去。
我曾陪伴过老一代人,他们即使在病痛时依然有强烈的求生欲,但是等到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
| 引用(0)
人的生死,有时只发生在一瞬间,或只在一念之间,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经历一个与死神漫长的折腾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周边熟悉的长辈逐渐过世了,同辈人中也有离世的,下辈人中也有人突然离去的,有的是自然规律所致,有的是病情恶化,还有的是意外发生。
每当我听到一个噩耗,都会从这个离去的人出发,
| 引用(0)
在社会哲学界或民间,人们对于“人生的意义”有过太多的讨论,有过太多的歧义,其实,谁都没有讲明白,谁都一定讲不明白。因为人生的意义是人赋予的,不同的人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对人生赋予不同的意义,甚至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讲到人生的意义,大凡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前者可以与伟大、高尚等一类词挂上钩,后者则可与颓废、堕落等一类词相匹配。
| 引用(0)
太扯了的道理,其实是没有用的。
太扯了的关于教育的道理,其实是没有用的。
曾任美国教育界多种要职的历史学家艾论·拉格曼指出,美国教育研究的一百多年历史是一段扑风捉影的历史,大部分教育领域的研究,对教育本身没有帮助,没有从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发展需要,针对教育生活的过程进行研究。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