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柱,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教育的根本。
| 引用(0)
以下这篇文章也是笔者在2015年发表的。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即使再有特殊之处,这一本质属性不会改变,那就是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服务。
在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 引用(0)
以下这篇文章也是笔者在2015年发表的。
自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最初阶段起,我国的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约三十年来,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主流话语”中,却没有将此作为一个重要话题。如果说,在改革初期为了“矫枉过正”,为了“不以一种倾向影响(或者掩盖)另一种倾向”,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到了改革的中后期,特别是在我国新凸现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的当今,还依然不去关注这个问题,那就成为问题了。
| 引用(0)
以下这篇文章是笔者在2015年发表的。
《从一个国际对话中引出的思考 —— 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二)》
2006年10月在美国芝加哥,笔者被邀在国际建构主义教师协会举办的年会上作了一个题为“建构主义在中国学前教育中的影响”的报告,在报告后的提问环节,几乎所有的与会者(其中许多是国际著名的建构主义学者)都将问题聚焦于一点:“中国文化、中国政治对建构主义的容忍度有多大?”笔者的回答是十分干脆的:“不大,甚或很小。”
| 引用(0)
以下这篇文章是笔者在2015年发表的。
《学前教育为了什么? —— 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一)》
学前教育究竟为了什么?这是关于学前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
笔者自从事学前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以来,认定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儿童自然发展,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