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日,聆听了原上海教研室主任王厥轩先生的报告。这里不谈王先生的学术观点,只讲他在报告中时时谈及的往事。由于他与我是同年代的人,他的经历与我十分相似,他的感受勾起了我不少已经不再去想的事情,因此,听了这个报告就有了与听其他报告不一样的感觉。
我一直觉得一个讲座也好,一堂课也好,好听的是讲故事,
| 引用(0)
我盘算了一下,像我这样同类的人依然在写博文的,而且几乎每两天写一篇的是不多的。我写博文完全是“游戏心态”,没有功利目的,只是满足自己,近四、五年来,就这点而言,我很知足。
但是,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停止,虽然我知道必须知止,
| 引用(0)
一位署名“山水”的网友,说我“是一个知止的人,持中守正;但是不‘知足’,依旧四处奔波”。这里,我体会一下,我与这位网友所说的知足和知止,被我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说的却是一回事情。从我的概念出发,我曾经很不知足,因为曾想拥有很多东西,现在很知足,因为很多想要得到的东西大都得到了,
| 引用(0)
唐代有个叫王通的文人说过:“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这样的话,不到一定的年份,是不会有所体会的。
人活在世界上,永远在利益得失之中被纠缠着,纠结着。所谓知止,就是从诸多纠缠和纠结中解脱出来,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就是眼看着有更多的收获,宁可将它们奉送给他人,不给自己留下些什么。
| 引用(0)
人到了彻底不要了,即到了真正的知止的境界,这样的人才算是明白人。
我们这代人是被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样的语录教训出来的,那就是说,只要有一口气,就不要知止,就要去争,就要去斗。记得一句当年最流行的话,叫做“小车不倒只管推”,讲的就是不要停止,除非到死。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