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人说:“人生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
第一次成长应该发生在六岁以前,以前我们老讲学龄前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自我评价往往超出其本身的状况。
第二次成长应该发生在而立之年,那个时期,能立的应该已经立起来了,立不起来的,才发现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立不起来了。
| 引用(0)
有“梦想”的人,特别是执着地朝着“梦”奔去的人,大多很会累,而最后能实现“梦想”的人一定只是寥寥无几,这也许这就是绝大多数的人最终还都是成为“平凡”的人的道理。
于是,有个问题就会被人提出来,那就是“究竟要不要‘做梦’”,“要不要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老问题,那就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的问题。具体地说,
| 引用(0)
现在,人们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词语是“梦想”,这个词在一定的语境下被用多了,就成为了一个褒义词,逐渐被演绎为“要敢于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出息”、“连梦想都没有,何以成为人才”……
“梦想”是一个似乎带有一点浪漫色彩的词语,以前不用这个词,以前用的是“理想”,恐怕与“梦想”同义。从小到大,我们常常被老师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
| 引用(0)
记得以前过年,到了正月初三,开始有点“恋恋不舍”的感觉了,因为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盼到了过年,却又一下快要过去了,希望过得慢一点,甚至希望每天都在过年的状态。
人生中,这么多的年都过了,早已没有了儿时的想法了。今天早晨,偶尔翻阅了“朋友圈”,看到一位老同学发的一篇短文,
| 引用(0)
因为不能放鞭炮了,因为大街上的人突然减少了,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再乎吃什么了,因为现在的小孩不在乎压岁钱了,还因为现在不再将春节的拜年当做一件大事了,过年的味道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偶尔会想一下,现在是孩子喜爱过年,还是成人喜爱过年?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