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家简介 专家著作 专家论文 学术交流 学前教育课程资源 专家推荐 交流论坛 博客 联系我们
2007年11月中国和韩国的保育事业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2007-12-03        点击:4354

200711中国和韩国的保育事业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日期:20071123

地点:上海  

会议名称:中国和韩国的保育事业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大会主题:两个儿童保育事业的比较研究

主办:中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韩国婴幼儿保育学会

后援:韩国女性家属部

大会报告中国和韩国的保育事业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保育事业的现况与发展

在中国,学龄前儿童的保育包括散居儿童的保育和集体教养机构的保育。

一、中国保育事业的现况

(一)散居儿童的保育

对散居儿童的保育,主要由卫生部门管理和执行,在组织上,有两大体系:(1)专施制定方针、政策,提出具体要求,监督保育实施情况的管理体系;(2)负责执行儿童保育工作的执行体系。前者包括卫生部妇幼司及省、市、区县卫生局(所)等;后者包括省、市、区县各级儿童保健中心、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以及乡村卫生所。这两个体系中的上下级之间的直接联系及两个体系间同一层次间工作上的制约关系,再配合以各级卫生防疫站负责传染病管理和计划免疫工作,以及各级爱国卫生委员会主管环境卫生工作,构成了儿童保育网络。近些年来,随着卫生保健模式的改变,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也加入了对散居儿童的保育工作行业,将对散居儿童的保育工作推倒了一个新的台阶。

对散居儿童的保育,包括对儿童抚养人合理喂养的指导、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对儿童健康状况的定期检查、对传染病的管理、对意外事故的预防、对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咨询,以及对儿童实施的早期教育,等等。

(二)对集体教养机构儿童的保育

在中国,对儿童实施保育的集体教养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和幼儿园,前者接收0-3岁的儿童,以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由卫生部门、集体事业管理部门或社会福利部门等负责管理;后者接收3-6岁的儿童,保育和教育并重,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由教育部门负责管理。随着社会劳动力在管理上的改革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等多种原因,越来越多的母亲延伸了产后的假期,在家庭照顾幼小的儿童,或雇佣专业、非专业人员在家庭带养儿童;随着社会对0-6岁保教一体化的提倡,托儿所在规模上正在萎缩,不少机构已经被幼儿园归并。

19902月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要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199910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儿童保育的重视,也对集体机构中保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集体教养机构儿童的保育,包括对儿童和工作人员的入园(所)体检和定期体检(如:在特约医疗机构进行,建立健康手册;入园(所)前的家庭访视;对儿童和工作人员的定期体格检查;晨、午、晚间检查及全日健康观察等)、一日生活制度的建立、体格锻炼、营养和膳食卫生、疾病的防治(如:传染病的防治;多发病的防治等)、经常性的卫生消毒工作、意外事故的预防、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开展教养,等等。

对集体教养机构保育的管理,尚无统一的模式,取决于该教养机构的归属。以幼儿园为例,有公办、集体办和私人办等数种类型,但是在业务上都归教育部门管理和指导。托儿所的情况更为复杂。

在集体教养机构中,根据收养儿童的人数配有专职或兼职保育人员,包括保育员、医务人员、炊事员等。在幼儿园,通常每班配有两个教师和一个保育员。由于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保育远不如教育重要的偏向,保育员的地位和待遇都很低下。

以中国某市对300多人的保育员所作的调查,发现:年龄结构不合理,保育员年龄在30-39岁之间的占26.1%40-49岁之间的占64.2%50岁以上占9.7%,多数在岗保育员的年龄趋于中老年。整体的学历层次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7.8%非编制人员多,绝大多数是从农村招聘来的临时工,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培训、再培训的机会,大都凭借个人经验或照搬他人操作方式,缺少一整套的行为规范,随意性大。这种状况具有普遍性。

(三)儿童保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异等,造成了学龄前儿童保育中存在着不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市中,儿童保育的重点是肥胖病和近视眼等的预防、儿童体质的加强、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以及儿童应对社会紧张能力的提高,等等。而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儿童保育的重点则是营养和医疗卫生缺乏问题、男女儿童比例失调问题、留守儿童和女童保育问题,等等。除了常规的儿童保育的任务外,不同地区对儿童保育还要针对地区特点,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儿童保育中的不同的问题。

二、中国保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保育事业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采用了一些新的措施,出现了一些新的事物: 

(一)强调0-6岁一体化的保育和教育

在中国的不少地区,特别是较为发达的城市,开始尝试将0-3岁和3-6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结合成一体。

对于集体教养机构而言,0-6岁一体化的保育和教育意味着理顺托幼管理体制,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归为一体。在一些发达的地区,这样的做法已经开始运行,即托儿所成为幼儿园的一部分,由幼儿园园长统一管理1-6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从管理体制而言,由各级教育部门为主,管理0-6岁集体教养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对于散居儿童而言,社会采用系统、整合的方式,以横向连接的方式对0-6岁儿童的进行保育和教育,即横向连接家庭、集体教养机构以及社区,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管理网络,即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为主,卫生部门、妇联和计生委为辅,社区为责任区,由社区成员参与的0-6岁儿童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二)关注社区在儿童保育中的重要作用

由国务院2003127日转发的中央10个部委签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当今,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中,社区的功能正在逐渐加强,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会是中国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改革方向,特别是在政府将主要教育资源用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通过社会集资的方式,以社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具有整合性功能的服务网络,就更为必要。

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少量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学前教育机构已经有了雏型,许多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例如,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建立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能起的作用的问题,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前教养机构保育和教育的和谐发展问题,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儿童服务网络的运行机制问题,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儿童服务网络的功能整合性问题,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质量评价问题,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儿童服务网络的问题,等等。

以“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建立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能起的作用的问题”为例,政府开始为此类服务网络的建立制定政策和发展方向,提供部分经费,对服务质量实施评价,对从职人员进行培训,发展国家或地区的实施纲要,等等。非政府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和组织(如基金会、妇联、研究会,等等)、民间企业和机构,等等,它们则可对此类服务网络的建立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道义上的和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例如,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募集资金、根据各种需求设计与之相适合的服务模式、对家庭和儿童作宣传,等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儿童服务网络过程中如果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那么,这种类型的服务网络的建立就会顺利得多。

(三)产生了一些与儿童保育有关的新职业和新机构

儿童保育事业不只是福利事业,而且是劳动保障事业。随着儿童保育事业的发展,一些与儿童保育有关的职业和机构应运而生,为儿童,特别是散居儿童的服务起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自本世纪初起,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解决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视角出发,增设了育婴员、育婴师、月嫂等职业,并出台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从职业性质、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鉴定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从事这些新职业的人员,为儿童保育提供了合乎要求的服务。社会有关部门正在按照国家职能部门的培养方案培养这些人员。

又如,一些由私人或集体投资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机构在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形式多样,内容繁多,为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提供了多种选择。

责任编辑: admin
收藏本页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4 -2015 朱家雄学前教育研究网 技术支持: Eznes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