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导向(五)
2015-09-08        点击:3156

    数年前,“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一经提出,立即成为了当时我国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还引起了政府高层对学前教育的特别关注。在中央政府的带领下,各级政府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行动,制定系列的政策,投入大量的经费,使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入园难、入园贵”作为一个“事件”发生的“导火线”,其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契机。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存在吗?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存在吗?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称,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十分突出,北京超过五成的公众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非常突出。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确实存在。

    很多事情经由炒作,就会失真,“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经由炒作,成为了“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相当的“杀伤力”。学前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如若真是这样,那么我国学前教育数十年的发展真的是“病入膏肓”了,那么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也应备受人们的质疑。

    知道一些我国学前教育基本情况的人,如若不跟着炒作者瞎起哄,一般不会完全赞同这样的说法。对于我国许多城市来说,特别是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在那里,入园并不难,难是难在入“性价比高”(高质量、低收费)的幼儿园难,而入“性价比一般”的幼儿园并不难,还有部分幼儿园迄今还在为招生不足而发愁;入园并不贵,贵是贵在穷人付不起过高的入园费,他们缺少可以进入低价甚或免费幼儿园的途径。

   由此,对于我国的许多城市来说,“入园难、入园贵”是一句“以偏概全”的话,是一句有点“蛊惑人心”的话,是一句对维护社会稳定会产生危害的话,甚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最近国际上公布的一个题为《良好开端——对世界各国早期教育排名》(Starting Well: Benchmarking early education across the world)的研究报告将我国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负担列为其所调查研究的45个国家和地区最高的一个,其中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在2010年,中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是每月102美元,政府给予大学生补贴,而在同样的地方,上幼儿园却每月要支付660美元,政府几乎不给予幼儿园承办者和贫困家庭经济补贴。” 这样的研究结果和陈述与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事实不相符合。

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尽管“入园难、入园贵”的表述并不准确,但是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现状的不满还是存在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有人将原因归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到位。

   这个理由看似有理,却是难以实现。我国已经明确规定,学前教育为非义务教育,这一规定决定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有别于义务教育,不可能通过所谓“到位的投入”做到“人人不花钱就能容易地进入幼儿园”。其实世界上几近没有国家将学前教育列为义务教育的,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短期甚至中期内改变学前教育的性质。即使政府加大了投入和增加了供给,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到位或者不到位,在我国是一个几近没有意义的评议话题,即使让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望洋兴叹”的北欧国家,那里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批评得最烈的还是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到位。

   有人将原因归为政府没有举办足够的公办幼儿园,以至公办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公办园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办园的数量,分流民办园的市场份额

   这个理由在逻辑上存在问题。要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并不等同于要解决“入公立园难”的问题。我国已经明确规定,以公办、民办并举的方式举办学前教育,这是解决国家办学资源不足问题的最佳选择。民办幼儿园也是幼儿园,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足够的民办幼儿园,能够缓和或解决一些“入园难”的问题,而通过举办公办幼儿园去限制或压制民办园的存在和发展,只能加剧“入园难”的问题。事实上,只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在自由选择公办园还是民办园时,会有相当部分的人选择民办园的。

   有人将原因归为幼儿教育过于市场化,导致幼儿教育成为了赢利产业,无法实现幼儿园的社会福利功能。

   这个理由将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归结于民办幼儿园的赢利性,在因果关系的推理上存在偏见和歧视。首先,我国并不是一个“高福利国家”,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还不可能具有全民完全、充分享用的社会福利功能;其次,为解决学前教育公平的问题,政府有责任将数量不足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主要用于弱势群体,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群体承担一定的学前教育经费;其三,我国当今的幼儿园教育存在着差异,自然会产生“择园”现象,在幼儿园教育并非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解决“择园”问题的最合理办法就是“按质论价”,激励“物有所值”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将入园难,特别是入园贵的原因归为是由于民办幼儿园追逐利益所致,这样的说法看似有理,却存在将舆论引向无法解决实际运行问题的歧路的嫌疑。

……

   笔者曾在一次讲演中,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让听众一下明白了“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如果在市场上泰国大米25/千克,东北大米10/千克,散装大米5/千克,老百姓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大米,谁也不会抱怨。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是(1)保证各种大米的质量底线;(2)不让散装大米涨价,或限定散装大米不能过快涨价;(3)给买不起散装大米的人发放救济大米。政府如若规定泰国大米和东北大米都与散装大米同价,或者只略比散装大米高一点价,那么必然导致“买泰国大米或东北大米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政府中的一些官员可以控制或者部分控制泰国大米和东北大米的销售权(即决定这些大米卖给谁),那么必然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具体地说,能够买到泰国大米或东北大米的人其实并不省钱,只是不情愿地将这些大米实价以外的钱交给了这些贪官污吏。

   虽然说,导致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应该看到这个问题与学前教育的政策有很大的关联性。

关于公益性和普惠性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一经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一些“新的概念”也就“应运生成”,“普惠性幼儿园”、“公益性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些概念。这些没有被严格界定的概念,一旦被广泛使用,甚至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例如,在由基于搜索的百度知道”自主研发互动式知识分享平台中,认定普惠性幼儿园“至少包括三个类型的幼儿园:一是公办幼儿园;二是集体或单位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三是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达到教委规定办园基本标准;二是面向社会大众招生;三是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指导价。因此普惠性幼儿园一定是公益的、有质量的幼儿园,其收费将不高于同类公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这类所谓的定义,在学理上逻辑不通,自相矛盾,按此类定义进行操作,不仅难以实施,而且不解决根本问题。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其途径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其要点是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

   谁都不会对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提出异议,那就是不管贫富,所有的公民都能免费享受基本同等的教育。但是,对非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问题应该如何看待?

   作为非义务教育的我国学前教育,思考问题的前提是国家不可能负担全体公民的学前教育经费,换言之,每个公民都要支付一定的教育费用,而连最低的教育费用都付不起的公民,可以接受免费的学前教育。在这样的前提下,思考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问题,应该全然不同于义务教育。

   如果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理解为每一个公民都要平均受益,享受“同价”的学前教育,那么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就会热衷于举办越来越多的“限价”幼儿园,以期赢得越来越多受益者的“口碑”,其结果必然是:(1)政府财政不仅不堪负担,而且不可能解决所有“平价”幼儿园的建造和运行,特别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地区;(2)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补贴一定会低于幼儿园的实际运行需要,导致这类幼儿园运行的困难和危机;(3)即使有“平价”幼儿园可提供老百姓接受学前教育,但是依然会有数量相当的穷人难以支付有关的费用,他们依然会提出“入园贵”的问题;(4)富裕人群一般不会对这样的“普惠”产生“感恩”,就如他们需要的不是“平价饭店”,也不在乎“饭店是否打折”,他们需要的是“有别于他人的服务”,换言之,政府即使贴了钱,也还可能引起这个人群的不满。

   如果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理解为每一个公民都能接受有差异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学前教育,那么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就会热衷于向弱势群体倾斜,运用公共资源建造和运行具有基本质量的“低价”幼儿园,并根据这些公民的不同收入状况,要求他们支付不同的费用,甚至酌情免除入园的费用,其结果会是:(1)政府能将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最需要的人群中;(2)中产阶级及以上的人群会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幼儿园,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样的幼儿园可以无须公共财政补贴,或者只需少量的补贴;(3)各种经济状况的公民都可“各取所需”,无须“找门路,开后门”,也不会再抱怨“入园难、入园贵”;(4)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不公平问题也会减少,甚至不复存在。

责任编辑: ez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