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学前教育)的走向与反思
2015-05-29        点击:4305

 

2002年上海市推行二期课程改革(学前教育)起,已经经历了六、七年试行的阶段,而今,二期课程改革(学前教育)推行的课程已经完成了修订,并自20099月起在上海市的幼儿园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

尽管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学前教育)推行的课程被我国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推崇为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楷模,但是,作为该课程的主要策划者和编制者,笔者及其合作者认为,该课程固然有其长处,解决了原来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一些弊病,然而,对该课程实施的研究表明,随着原有弊病的解决,新的问题也随之而产生。而今,课程编制者在对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幼儿教育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出发,完成了课程的修订工作。

自评与他评

作为上海市政府职能部门推行的课程,其编制与实施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而对课程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则是课程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效果。

经由多年的试行以及编写人员的跟踪研究,课程编写组对该课程的自评结果主要如下:

Ø       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倡导和推进的理念相一致,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了桥梁,较好地反映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

Ø       课程的编写思路新颖、独特,即以处理好儿童生成的任务和教师预设的任务之间的关系(即游戏教学之间的关系)为课程编制的突破口,通过淡化活动目标、充分体现选择性和生成性等途径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

Ø       课程内容和资源较为丰富。

Ø       课程对提高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Ø       课程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有相当部分教师不能用好该课程;还有部分的幼儿园教师不会或不愿意使用该课程。

在对二期课程改革推行的课程进行修订时,上海市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各方专家及实践一线的园长、教师,反复多次地对课程进行了认真而又实事求是的诊断与评估。他评的意见不尽相同,大致归纳如下:

Ø       课程编制有新意,合乎幼儿园课程改革精神,是迄今国内少有的低结构、高品质的课程,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给予他们很大的创造空间,各个幼儿园都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资源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特色的课程园本化工作。

Ø       高水平的教师认为很好,但是需要经历一个熟悉和试用的过程;水平不高的教师使用有困难。

Ø        课程给部分教师带来了麻烦,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不理解也不喜欢。

在理念与可操作性之间

经由多年的试行,并在对二期课程改革推行的课程进行修订时,编写组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坚持课程原有的理念与关注课程的可操作性孰轻孰重”。

其实,当今在对课程进行修订时,人们对课程编制的关注点和认识已经与多年前编制课程时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Ø       认识到课程在关注儿童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文化,特别是关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Ø       认识到在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在关注高质量幼儿园、高水平教师和优势幼儿的同时,也要关注弱势幼儿园、弱势教师和弱势幼儿。

Ø       认识到在编制课程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生态因子,过分强调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会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

Ø       认识到在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时,要强调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即为教师提供的课程应让教师在不同的水平上、以不同的方式都能得到发展。

……

在对二期课程改革推行的课程进行修订时,编制组人员确立修订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既定的教育理念”;对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考是“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成不变”。

六、七年前,上海市政府职能部门在二期课程改革(学前教育)的旗号下推行的课程,是一种较低结构化的课程,它具有较大的弹性,给予教师和儿童充分的选择与生成的机会,给予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创生课程的空间。但是,这类课程有其与生俱来的问题,其一是教师不易操作,其二是评价十分困难。经由六、七年的试行,二期课程改革推行的课程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始终难于解决。教师不易操作,会使相当部分的教师不会使用,或不会有效地使用,其结果要么教师弃而不用,要么教师误用、滥用。课程难以评价会使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产生过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会使被评价者无所适从,陷入茫然。

教育应然并不等于教育实然。面向教育实践的幼儿园课程,特别是面向较大运用范围内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幼儿园课程,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层面上的把握,不应是非此即彼的。具体地说,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儿童发展与社会需要、一般能力与知识技能、教育对象的个体性与共同性、教材的心理序与逻辑序以及教学的生成性与预设性等方面常常应该是兼容的和兼顾的,而不是互斥的和“全或无”的。一个理念再“先进”的课程,如若不易被运用,那么它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只能被许多教师束之高阁,而不能有效地被用之于实践。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编写组成员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认定和措施作为课程修订的基本点:

Ø       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不只是一种或几种理论,而是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换言之,淡化对某种理论或某几种理论的强调,更在意作为课程基础的各种理论之间的妥协、互补和平衡;

Ø       保持这套课程原有的“低结构的特色,即:(1淡化教育结果,注重教育过程;(2)强调教育内容的可变性;3不以是否获得预期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Ø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增加可供教师选择的“高结构”部分,以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力求使不同水平的教师都能使用;

Ø       补充经典的、经由“千锤百炼”的活动材料,特别是能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活动材料

Ø       ……

在修订课程的过程中,编写组人员努力在“低结构”与“可操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旨在为不同业务水平的教师都能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不是把所有的问题以同样的方式都推给教师。换言之,就是通过提高教材的结构化程度以及增加课程支持系统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先版本中课程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实践性反思

自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学前教育)推行日起,上海市幼儿教育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认真参与,研究人员和教研人员始终跟进,这个过程经历了六、七个年头。这样的投入、推行力度以及研究深度,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的层面上并不多见。

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和反思是最为宝贵的,因为它们不是长官们的意志和愿景,不是学者们的信念和偏好,也不是实践者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欣赏”。

笔者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和教学已经许多年了,特别是将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已经许多年了。可以说,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学前教育)所推行的课程的整个策划、编制、推行和实施过程给予笔者的经验是实在的和丰富的,是中外有关书籍中难以寻觅的,由这些经验而导致笔者的反思是深刻的。

多年来,笔者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经常会遇到以下这样的时候:

当笔者看到一批幼儿园教师被要求去自己设计与别人不同的教育活动时出现了伦理道德、科学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是很大差错的时候;

当笔者看到一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仍然难以完成最基本的课程实施规范和要求的时候;

当笔者听到许多幼儿园园长对笔者提出质疑:“我们幼儿园很难招到合格的教师,大部分教师连基本的教学都不行,他们怎么会用你们编制的课程?”

当笔者听到一批质量一般,或者质量较差的幼儿园园长对笔者提出异议:“为什么你们编制的课程只将关注点放置在示范性幼儿园或一级一类幼儿园之上,我们怎么办?”

……

这样的现象和声音给予笔者的震撼是巨大的,它们逐渐冲刷和驱除了笔者身上所带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引导着笔者以更为务实的态度去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能适合所有教师和儿童的课程,而各种不同的课程能分别适合不同的教师和儿童。事实上,即使像上海市这样一个地域不大、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教师资质较为理想的地区,要编制一种能适合所有教师和儿童的课程也几近是不可能的;而作为上海市政府推行的课程,又必须让上海市所有的幼儿园教师和儿童都能运用。要解决这样一对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对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进行组合,使教师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对组合的课程进行运用。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放手让所有的教师,甚或大部分教师都自己去设计教育活动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即使上海市推行的二期课程改革并没有鼓励园长和教师去搞“园本课程”,而要求幼儿园对有关部门提供的课程实现“园本化”,但是相当数量的幼儿园依然无法保证质量地完成“园本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为相当数量的幼儿园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甚至以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作为这些幼儿园的教师获取专业发展和成长的起步平台。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广大的教师们迫切需要社会能为他们提供“高品质,易操作”的课程和活动材料,使他们能花费较少的时间,获取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这种“高品质,易操作”的课程和活动材料应该主要是由专家编制的,是经由严格审查的,是容易上手的,在运用中是不会出差错的,如果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如多媒体等)就会更好。在这次课程修订过程中,课程编制者为教师编制了较多的可操作材料,同时也为儿童的阅读和动手操作编制了比以往更为丰富的材料。

责任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