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趋向——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十二)
2008-01-17        点击:5932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20余年的历程了,在此漫长的、迄今仍在进行的改革过程中,课程变革得失兼有。而今,在反思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运用科学主义这把双刃剑“指挥”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利弊;应该思考如何将幼儿园课程改革放置于生态背景中去考虑,即一切从教育实际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某些理论或理念出发;应该在纵观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横观我国经济、政治等各领域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向的基础上,把握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趋向,取决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反映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在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变革在大背景中进行的。当今,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以此作为我国大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今,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所谓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按照科学发展观行事,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具体地说,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就是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旨在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趋向,应与我国当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持一致。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虽然地位不高,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会影响社会和谐安定。我们应以宏观生态的视野,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审视由社会变革而导致的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顺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趋向,确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应然”发展方向,并努力将“应然”的改革目标转化成为教育当事人“实然”的改革行为。

在当今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会呈现以下的“应然”发展趋向:

(一) 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当今,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略下,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等视角出发,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会更多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并要求将能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教学内容编入幼儿园课程。

应该看到,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我国幼儿园课程可以从国外的幼儿教育中获取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最终不可能与西方国家运用的课程趋同。例如,我国的社会和文化对共同利益和集体精神赋予极高的价值,教育以极大热情关注集体主义精神和共性的培养,这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及其发展的价值截然不同,由此,幼儿园课程从目标、内容到评介,都必须反映出与此相一致的取向。

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的是实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为的是培养认同和适应自己文化的中国未来一代合格的公民,为的是培养能将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接班人,也为的是改变因盲目引进西方文化而导致的负面影响。

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并不排斥来自其他文化中的有益于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成分,文化的交流,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接纳才会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中,占主流的应该是中华优秀文化以及能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根本价值的东西。

(二) 关注生命教育

从终生教育的视角看,儿童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会更多关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以适合幼儿的方式,让幼儿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提高生存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对幼儿实施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情绪表现表达、人际沟通、冲突的解决、应付环境的变化,等等。生命教育体现在幼儿园课程的方方面面,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紧密地相结合,通过幼儿园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教师与家长合作中共同着眼于解决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三) 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幼儿园课程走向多元化

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消除我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公共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分配不公矛盾凸显等)。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会将“天平”更多地倾向于“弱势群体”,更多地关注缺少幼儿教育机会的幼儿及其家庭。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与追求。近年来,我国已明确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在现阶段,实现公平正义的其基本目标就是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那就是说,要正确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

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幼儿园课程,并不是按照“普遍适合性”原则发展而来的、“高质量”的课程,而是适合这些幼儿及其家庭情况的有所差别的课程。换言之,对一些幼儿,尤其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可行的课程,往往并不适合那些处于不利境况的幼儿;即使对同处一个地区的幼儿,对一些家庭背景较为优越的幼儿可行的课程,经常并不适合那些家庭背景并不优越的幼儿,因此,不同的课程,包括不同取向的课程,分别能适用于不同的幼儿。课程的多元化可减少幼儿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相反,强调以某些理念为依据的幼儿园课程则会扩大幼儿教育的不公平。为有差异的幼儿群体分别提供适合的幼儿园课程,而不是要求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按照一种所谓合乎理想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合乎标准的幼儿园课程行事,这会是未来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走向。

(四) 在强调课程有效性的前提下幼儿园课程走向平衡化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走过了数十年的路径,几经波折,几经沧桑。大凡一场变革的高潮过后,就会逐渐回归理性,幼儿园课程改革同样如此。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幼儿教育的目的,社会的现状和社会变革的需求决定了幼儿教育的目的。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为的是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变革往往会是矫枉过正的,往往会因为过分强调需要变革的方面,而忽略平衡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待到课程改革开始出现了问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从“二元对立”的模式逐渐走向妥协和平衡。

具体地说,当人们在享受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成果所带来欢乐时,也开始品尝由此带来的问题和烦恼,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改变“非此即彼”的模式,而采用“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在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儿童经验与知识逻辑、儿童主体与教师主导以及过程导向与目标导向之间进行协调和妥协,进行兼容和平衡。当然,幼儿园课程走向平衡化不是没有原则和标准的,其原则和标准就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即既有益于幼儿的发展,又有益于有效地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

(五)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在我国,幼儿园课程历来被认为是为3-6岁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设计的课程。近些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始向下延伸,为3岁以下的儿童和家长服务,使0-6岁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向。

出现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让人们认识到0-3岁是人一生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佳时期。(2)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协调主管0-6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的各种机构,使0-6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能得到一体化管理的趋向。(3)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幼儿教育服务功能的扩大等因素,一些幼儿园开始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并以亲子学苑、家长学校等形式服务于幼儿及其家庭。

0- 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使原本以养育为主的0-3岁儿童教育模式转化为保育和教育相整合的教育模式,也使0-3岁和3-6岁这两个年龄段之间产生了自然的衔接。

(六)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我国幼儿园的发展有逐渐依托社区的发展趋向。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到关注。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只是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加强了对幼儿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多功能的。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会给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

(七)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师资水平已经成了决定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目标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得以体现的。重视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虽然不是幼儿园课程变革本身的问题,但是却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的,大部分教师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都存在着困难。通过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包括以全新的理念培养新一代的教师,并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再教育,等等,师资水平提高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当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会伴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发生期望中的改观。

当今,在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观察、记录、参与、解释、对话、反思、叙事、话语系统、自然主义、教育真实情景、行动研究,实践性知识、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等这些明显带有生态学取向词汇,被人们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词汇被人频繁运用,说明的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正在改变“自上而下”的模式,而正在走 “自下而上”的道路。

 

参考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薛烨、朱家雄著:《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朱家雄主编:《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著,朱家雄等译(2006年):《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