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谈学者 出处:朱家雄的BLOG 时间:Sat, 04 Apr 2009 00:52:30 +0000 作者:朱家雄 地址:https://www.zhujx.com/blog/read.php?278 内容: 而今,做学者并不容易,特别是做年轻的学者更不容易,每年的考核,就让他们难过,因为考核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硬指标,诸如,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有几篇是上CSSCI或SSCI的;有几本著作;有几个科研项目,它们是什么等级的等等。考核的量化评估,成为了学术机构评量学术成果的常规,它起了监督、评估的作用,也常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 指标是衡量质量的尺度,没有了尺度,就没有办法去衡量东西。但是,一旦运用尺度去衡量难以衡量的东西,用以衡量的尺度就会受到质疑。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就是一件难以衡量的东西,这不仅是因为学术研究的范围是广泛的、千差万别的,而且也因为对学术研究的评定是难以有标准的,特别是对社会科学的研究。 于是,就会有不少的学者根据硬指标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出版单位的要求以及学术权威们的偏好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为了达成指标而努力炮制学术速成品和学术垃圾,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考核的通过,赢得了职称和地位。于是,也会有一些木讷而又迟钝的学者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做自己的事情,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换来的是苦果,他们在考核面前总是低着头,弯着腰。 当今在我国,学术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在学术成果量化评估的激励机制下,据说一年能出产近三十万篇论文。我虽然没有考证过每个国家每年会出版多少篇论文,但是我的直感告诉我,我国每年论文的生产量绝对是世界之最。但是,在国际学术界中,这些论文绝大多数都是不可能被人认同的,不少的论文只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已。 我无权评论与我的研究无关领域的研究论文,说实话,我一点都不看好我自己研究领域里的大部分论文。我相信一个真正的学者,写的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有影响,在于有意义,在于有自己的思想。学术成果量化评估的激励机制并不有益于这样做。 在这样的学术成果量化评估激励机制下生活了许多年的我,已经很习惯这样的做法了。我能理解这样做法道理所在,我也无法找到比这样做更好的办法。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是叹息做一个有创意的学者难,特别是做一个有创意的年轻学者更难。 Generated by Bo-blog 2.1.1 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