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皮亚杰到维果茨基这两位心理学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出处:朱家雄的BLOG 时间:Thu, 29 Jul 2021 17:25:05 +0000 作者:朱家雄 地址:https://www.zhujx.com/blog/read.php?2330 内容: 下文,是根据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院一位教师对我的一个专访整理而成的文章,登载在该校的《学前教育论丛》(2021年第四期)上。而今,学前教育界对皮亚杰的“热度”已经远远不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了,当一种思想被人用来作为改变现状的时候,既能解决一些时弊,也可能会埋下一些不良的“种子”,特别是将一种非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在微观层面上,维果茨基的理论中存在许多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地方,两者之间的不同,也可以在微观层面上看出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学者的基本思想及其特点 问:朱教授您好,谈到学前教育的心理学理论,人们往往会提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您能论述一下这两位心理学家的基本思想及其特点吗? 答: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皮亚杰曾对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力。当年,人们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给当时想要变革幼儿园教育的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时很多学者和教育者觉得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他们非常积极甚至有些狂热地推崇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反对行为主义的主张,他认为儿童的知识不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反对通过灌输式的教学让儿童获得知识。但是,皮亚杰并不太多地关注教育问题,他只是对教师们提出过三条相互关联劝告:(1)为儿童提供实物,(2)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3)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皮亚杰自认是一个发生认识论者,而不是教育家,他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过他的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皮亚杰在论述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时指出,“我认为发展阐释着学习,这个观点是与广泛持有的所谓发展是分离的学习经验的总和的观点完全不同的”。在皮亚杰理论中,关于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可理解为发展在先,教学在后;即我们对儿童的教学是要以儿童发展为首要考虑,教学是应该根据儿童发展来进行,反之则教学是无效的,是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主要是以同化为主,所谓同化为主就是他已有的经验是最重要的,游戏是同化为主的活动,所谓游戏就是儿童将外边的一切同化到自己的经验当中去。因此很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游戏极为看重,其来源之一便是皮亚杰的理论。 维果茨基认同皮亚杰的部分观点,但也提出了许多与皮亚杰不同的理论,例如关于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和发展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维果茨基的观点与皮亚杰认定的教学服从于发展规律,而不是发展规律服从于教学的观点正好相反。皮亚杰认为,教学的作用是为形成主体动作图式创设必需的情境,教学效果取决于外部条件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程度;而维果茨基则认为,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结构、顺序和发展逻辑,而教学引起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发展过程跟随着建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虽然教学和儿童的发展过程有着直接联系,但是它们永远不是同一或相互平行的,体现教学与发展内部关系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占有特别的地位,因为它强调了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或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二、朱教授个人关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上的观点 问:在看待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上,您个人的经验和观点是怎么样的? 答:我学习学前教育,是从接触皮亚杰理论开始的,因此曾受皮亚杰理论很大的影响。然而,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我逐渐认识到皮亚杰理论在实际应用时所存在的问题。皮亚杰理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看待儿童的发展,将儿童心理发展看成是受内部力量驱使的、由内在逻辑支配的过程,因此,皮亚杰脱离了文化,脱离了儿童周围的环境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由此他在理解和认识儿童发展的本质时虽然有独到之处,也会有其缺陷。相对于皮亚杰的理论,维果茨基的理论中强调了文化传递,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是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应被理解为对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即“自然”形式的改造和运用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的间接形式,即“文化”形式的掌握,社会背景、态度和信念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学习,社会背景造就了认知过程。 我们在考量学前教育问题时还应该看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被称为是心理学家,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更多的是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问题,主要关注的还是个体层面的问题,其实,对教育的思考还要顾及中观、宏观的问题。 关于特定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原因在于每个人所接受、经历的教育是不同的,所面对的环境、情景也是不同的。正如“瞎子摸象”一样,我们每个人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都是一个“瞎子”,因为学者们是站在某一个立场“摸大象”,对大象的“解读”讲的似乎都有道理,但是难以真正说清楚大象究竟是什么。对于不同的理论,若能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并加以融合,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去看一些问题。 不论是皮亚杰,还是维果茨基,都是不凡的学者,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观点中的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内容,而是不是轻易地去认同或否定哪一个。 就我个人的观点,我相信对于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而言,宏观决定微观。所谓的宏观,意思是站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角度来看待学前教育的问题。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国家未来的人才,这是宏观的思考,是根本的问题。教育应该依据儿童兴趣和需要,要思考儿童的自主、自我发展等问题,但是这是微观的事情,主要还只是方法问题。我经常会讲,“不要将方法问题上升到价值问题的高度”。即使在西方一些国家,如芬兰、挪威等,其学前教育体系也会强调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培养他们认同的芬兰人、挪威人。 关于我国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在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陈鹤琴先生所讲的,要让孩子学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这才是根本的价值取向。现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是方向性的事情,必须在我国的学前教育等到关注和落实。 因此,我个人认为,当今我们能更多地将维果茨基理论用于我们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赋予文化意义,通过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现代中国人。 三、皮亚杰到维果茨基这两位心理学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变革的启示 问: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吸收、实践这些理论时是否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答:当今,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在导向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出现了“只要游戏不要教学”的倾向。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有些走极端的教育实践中被忽视,甚至被摒弃了。 教育理论是一种假设,可以走“极端”,教育实践可以借鉴理论,但是完全依据某一理论而演绎的教育实践往往是行不通的。教育改革可以纠偏,可以“矫枉过正”,但是不可能成为永恒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有效的教育,历来就不是“以谁为中心”的事情。 幼儿园课程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具体地说,幼儿园课程应该通过游戏,去顺应儿童的发展;也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儿童获得知识和社会交往的技能,帮助儿童接受文化的熏陶。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性体现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我认为,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如何处理好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教师有很高的要求,要让教师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儿童实施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 问:结合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来看,这对于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有哪些启发?或者说我们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变呢? 答: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学前教育经历了一场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核心和突破口的变革,国外各种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理论都开始在我国传播,对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这样的变革对于改变我国学前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混杂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理念,会对我国的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今,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正在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维果茨基理论中,强调的是文化传递和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这两个方面。我认为,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教育目的指引下,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借鉴维果茨基理论能给予我们在微观层面上以一些有益的启示。 Generated by Bo-blog 2.1.1 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