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再谈“修炼” 出处:朱家雄的BLOG 时间:Mon, 13 Oct 2008 22:51:08 +0000 作者:朱家雄 地址:https://www.zhujx.com/blog/read.php?187 内容: 中国文化以儒家学说为首尊。与西方文化给个性的张扬、自由的表现和表达、对过程意义的追求等赋予极高的价值不同,儒家学说关于自我和社会生活的概念是围绕着在处理关系的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即修炼)这样的想法而建立的。 这样的想法蕴含着两种假设: 根据第一种假设,儒家学说主张人要通过一生的自我修炼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成长成人。儒家学说特别强调一系列完美的生活目标,包括“仁”、“义”、“礼”等,其中,“仁”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是人的基本品质。然而,自我修炼并不是个人化的过程,“仁”是具有等级概念的社会和道德价值的。根据儒家学说,要成为“仁”者,就要将他人放在第一位,这种想法反映了中国儒家学说的初衷,即将社会和谐放置于等级制度之中。根据儒家学说,个体并非是单独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而这个网络是依据丰富而有序的等级组织而成的,每个人都作为等级结构整体的一部分而与他人发生联系,每个人的自我修炼都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而发生。在社会等级制度中,要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在自我修炼过程中就要学会抑制自己的愿望,要根据家庭和社会中他人的需要和愿望规范和约束自己。为了保持社会和谐,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要表扬他人,淡化自己。自我修炼的社会过程起始于家庭,孝顺的概念是中国人实现自我和社会化的根本。 根据第二个假设,儒家学说特别关注个人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学说认为,自我是社会关系的联结,例如在家庭中,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家族的“面子”,儿童必须服从有关的规矩。 在当今,尽管人们已经很少提到修炼两个字了,根据“仁”、“义”、“礼”、“忠”、“孝”、“廉”这一套“老法”修炼自己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人还是信奉这一套东西,也都打上了新的名词,新的标记。但是,话要说回来,其实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这些东西还真的“管用”,没有运用这套东西修炼过的人,到处碰了壁,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Generated by Bo-blog 2.1.1 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