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你若糊涂,便是晴天(二) 出处:朱家雄的BLOG 时间:Sun, 25 Jun 2017 19:14:59 +0000 作者:朱家雄 地址:https://www.zhujx.com/blog/read.php?1786 内容: “难得糊涂”的另一种说法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的出处有二,意义雷同: 其一:“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 意译:“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做伙伴了。” 其二:“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意译:“《诗经》 上说:礼义没有差错,为什么害怕人们议论?所以说: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蔽视线;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声响,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 在“清纯”与“浑浊”之间,人大多会选择前者,似乎“清纯”才有真情,才有脱俗,才有意境,才有高雅,恰恰没有理解“浑浊” 才有内容,才有余地,才有圆通,才有深度。 对“清纯”的追求,让人活在理想状态;对“浑浊”的认同,让人从天上落到了地下,活个实在。人的不安、烦恼,甚至痛苦,大多来自对“至清”的追求,人对情绪的安抚,有赖于对“至察”的反思和摆脱。 然而,“至清”、“至察”依然是高人们的品质,他们内心不会清浊不分,而只是他们不想通过“至清”、“至察”与自己过不去。 多年前,有人送我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匾,可以说,那时我对此的理解与现今已不一样,因为我现在需要的是“每天都是晴天”。 Generated by Bo-blog 2.1.1 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