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已经记不清到厦门去过几次了,不会少于八、九次吧。每次去厦门,都要到海边去一下,遥望一下大海,遥望一下海峡对岸。
    胡里炮台是遥望大海的一个好地方,这里可以隐约地看到海峡对岸的二担岛。据厦门的朋友说,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年代里,这附近一带是军事管制区,一般的人不准越入。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而今,这里开办了一个餐厅,是一个很高级又很休闲的餐厅。我被会议组织者邀请在这里用餐。这个餐厅是花园式的,每个餐室相对独立,内部装修精美,甚至有点豪华。坐在“海防前线”,面对大海,品尝海鲜,优哉游哉,是很有一番意味的。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在被邀的客人中,有一位来自台湾。一个人遥望海峡对岸而引发的遐想,远不及来自海峡两岸的两个人在遥望海峡时发自内心的对话来得有趣味。而今这个年代,两岸学者的对话已经不再拘谨,不再忌讳,既无语言障碍,又少文化差异,话题也不拘于学术,而是涉及其他许多方面。
| 引用(0)
Evangeline
2009/05/04 20:26
很美的地方,有情调!pig
可以嘢
2009/05/02 14:56
zan
CHTU
2009/05/02 13:13
《不成样子的游记》是我在鼓浪屿回来后写得一篇随记,我很喜欢厦门更喜欢鼓浪屿,每次去都要再次踏上。她象我事后住的四川路三阴路,文化气息随处可见,尤其是夜晚:我们朝着住宿的招待所走去,道路向上陡坡,蜿蜒蛇行,曲径通幽,夹街小楼鳞次栉比,穿过小巷人家,暗淡的路

灯斜照在小楼花园门前的铁门阑珊上,长长的影子投射在院内的青砖草坪上,朦胧的夜色中清清脆脆的钢琴声从老式建

筑里面,透过白玉兰茂密的树叶飘荡出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风声叶影似乎都坠满了音符与音节。夜幕下的鼓浪屿街景

好像在告诉我们,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就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

合,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

多年过去,鼓浪屿各个景点的景色大都已经淡忘,然而,那一夜鼓浪屿民居小楼、静谧的街道与飘拂的音符至今留

在我心灵深处,因为它与上海我小时候居住地不甚遥远的虹口山阴路多伦路风格非常相似,上师范的时候偶尔在那里和

同学散步,喜欢那里挺拔的梧桐树,各式各样古旧的洋房,还有那浓浓的文化气息。每当月上树梢,小楼窗户里透着昏

暗的灯光,传出小小读书郎结结巴巴的背书声和父母的呵斥声。这里的街道小楼曾经留下了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

陶,还有丁玲、柔石等革命文学家活动的身影和足迹。而在那里——“音乐之岛”鼓浪屿中西合璧的洋房里,飞出了走

向世界音乐殿堂的音乐才子—— 林俊卿、殷承宗、许斐平和陈佐煌。    
shock哈哈,强迫朱老师看了。
CHTU
2009/05/02 13:06
不成样子的游记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