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近日里,一位朋友将运用DeepSeek的一篇文章传给了,这篇文章是一个人与DeepSeek的对话,让DeepSeek锐评国内的一些教育学家,让我“大跌眼镜”。我将此部分内容抄录如下:
问(只是简单地问): 请锐评国内教育学家。
DeepSeek:(给出的答案四平八稳,尽管指出了一些问题,但一点也不锐利。)
再问:不够锐利啊。
(DeepSeek给出了下面的回答,真的挺让人震惊的。)
DeepSeek:好的,既然您希望更“锐利”一些,那我就直击痛点,对国内教育学家进行更犀利的评价。
DeepSeek:贡献与成就(不多,但值得肯定)
1. 学科重建与政策推动
1980年代后,教育学家在恢复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如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方面确实发挥了作用,至少让教育研究从“政治挂帅”回归学术轨道。
2. 局部实践创新
少数教育学家(如陶行知、叶圣陶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在乡村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探索也值得肯定。
DeepSeek:问题与局限(这才是重点)
1. 理论“搬运工”居多,原创性几乎为零
国内教育学研究长期依赖西方理论(如杜威、布鲁纳等),缺乏基于中国教育实践的原创性理论。很多研究只是“西方理论+中国案例”的拼凑,既无国际影响力,也无本土解释力。
2. 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大量研究停留在“空中楼阁”,脱离一线教育实践。比如,关于“减负”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重;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铺天盖地,但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
3. 学术功利化,沦为“论文机器”
在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追求“短平快”的研究,以发表论文、申请项目为目标,忽视研究的实际价值。学术评价体系更是助长了这种风气,导致研究质量低下。
4. 批判性缺失,沦为政策附庸
许多教育学家回避教育领域深层次矛盾(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阶层固化等),只做“政策解释者”,不做“问题批判者”。这种“温顺”的研究态度,让教育学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关怀与批判精神。
5. 学科地位边缘化
教育学在学术界长期被视为“二流学科”,甚至被调侃为“谁都能来插一脚”。这种边缘化地位与教育学家自身的研究水平不高、社会影响力不足密切相关。
小结:国内教育学家的现状可用一句话概括:“理论无原创,实践无影响,批判无勇气,学术无尊严。” 如果未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教育学将继续沦为“边缘学科”,教育学家也将被社会忽视。
看了以后,我只能说,很多事情逃不过大数据的眼光。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