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因为疫情,被困在家里,无所事事,于是萌发了写书的动机。除了写一些学术类的书外,我接连写了《俗话幼儿园课程》和《漫谈幼儿家庭教育》两本通俗读物,之后,总觉得还少了一本关于幼儿教育对象——幼童的书,于是接二连三地写下了这本《趣说幼童》,使这三本书成为了一个系列。
    相比较前两本书,《趣说幼童》是一本最不容易写成的书了,因为世界上没有人真正懂得幼童,“无常”是真实幼童世界的常态。
    幼童世界虽然也有稳定性、规律性,但是却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模糊性。
    有人认为,幼童的信息(例如幼童的认知、情绪、人格和行为等)是可以被观察、测量和收集的,是可以被量化和统计的。但是,这只是“显性知识”,只占有关幼童全部信息少得可怜的一部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其实,在幼童世界里隐藏了大量的“缄默知识”,它们隐藏在“冰山”的水面之下,它们是无法言说的和非理性思维的,它们构成了鲜活的幼童世界。人们只能主要在解读“缄默知识”中尽力去猜度、去推测、去构想“水面底下的冰山”,尽力去贴近幼童的本真。
    大约十年前,我在南方的一所大学里做过一个关于如何去做观察、纪录的报告,其核心就是“儿童是一本读不懂的书,即使读不懂,还是要去读”。这里的“读”,不是尽力去“读懂”、去“鉴真”,而是去“解读”。所谓“解读”就是努力去探究关于幼童的知识(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特别是缄默知识),去诠释和演绎幼童,讲好幼童的故事,赋予富有价值的意义。道理很简单,因为幼童是“无常”的,也因为我们都是成人,我们已经回不到美好的幼童时代了,因此我们只能这样做。
    诠释和演绎幼童,讲好幼童的故事,赋予富有价值的意义,许多学科、许多学人都在尝试着这样去做。由于立场、视角不同,各种学科、各个学人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讲述不同的故事,并赋予不同的意义。正是因为各种学科、各个学人对幼童的不同解读、诠释和演绎,才有可能给予人们在探究幼童的道路上更“贴近”些幼童。
    因为幼童天真无邪,富有童趣,冰山之下的幼童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趣说幼童》必然会以欣赏、赞美的语言,甚至会以近乎浪漫的态度去阐述和诠释幼童。但是,这并不代表笔者是“幼童崇拜者”,作为教育者,笔者认识到“依据幼童的特征,按照既定方向去培养幼童”才是自己的基本定位。
    如同《俗话幼儿园课程》和《漫谈幼儿家庭教育》两本通俗读物一样,《趣说幼童》也以通俗、有趣和有用作为撰写的追求。为了通俗,让读者都能一看就懂,这本书阐述的内容都很具体,较少运用学术性的话语;为了有趣,让读者愿意去看,这本书选择的材料都较为经典、生动、形象和好玩;为了有用,让读者能学以致用,这本书的背后虽然全都是不浅的道理和学问,但却可以被人举一反三地运用。
    要做到“雅俗共赏”是很困难的,会比我去撰写一本纯学术著作更困难一些。这是我在完成这本书稿时所获得的体会。
| 引用(0)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