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用餐席上(二)

| |
2017/03/11    19:21    6233    朱家雄 思想圆桌 不指定
    
    在用餐席上,我会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
    从我自己的角度讲,做一个中国人感觉越来越好的道理最初是从老外的眼光中感觉到的,其后又是从许多次出国的感觉中获得的。
    记得三十年前在美国,那时做中国人的感觉不是这样的。那时在美国,从大陆去的中国人不多,除了一些老华侨,做中国人给人的感觉以及自己的感觉都不好,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囊中羞涩”,舍不得花钱。这也难怪,当时从大陆去的学者或留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不到五百美金,而买一杯咖啡就要3美元,这对当时在国内每月工资仅50人民币(相当十多美元)的人来说,任何东西都是天价。舍不得用钱,用不起钱,有时只能低下高贵的头,或者回避,或者自嘲,自然也不会得到老外的赞赏。
    谁也没有想到三十年以后会有如此的“大反转”,许多的中国人口袋“鼓”了起来,比起有些老外有钱了。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中国人省钱,平时还是舍不得用,积攒着;其二是中国人要面子,喜欢花钱给别人看,在他们认为有必要的时候才集中花钱;其三自然是主要的,那就是中国人确实赚的钱多了。
    比起以前,我们有钱得多了,而老外们虽然也增加了收入,但是“加速度”没有我们大,至少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差距变小了,甚至逆转了。这种变化产生了两个效应:(1)私利的老外们对中国人客气了,至少表现在脸上,至少表现在商场营业员的脸上;(2)我们自己变得有“底气”了。
    三十年前的我,在纽约的大街上,舍不得买一个汉堡包,因为要花费我几个美元,因为省下钱来可以买家电之类的东西带回自己的国家;三十年后的我,走在纽约大街上,会去找最好的餐馆,点最贵的餐点,还会给比别人多的小费,为的就是“出一口憋屈的气”。
    三十年前,走在百老汇门前,想都不想进去看一看,除非老外出钱请我进去;三十年后的今天,每每经过百老汇,都会毫不犹豫地买票进去,一次又一次地领略百老汇的风采。
    三十年前,进商店买东西,一定只会去超市,根据广告做好“功课”,寻找跌价的商品,省一点好一点;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不愿到超市里去浪费时间了,是要什么才去买什么,而不是什么便宜就买什么了。
    三十年前,什么样的东西在眼里都是好东西,甚至会感叹老外们丢在垃圾桶里的地毯、床垫、衣服、电器等都不错,都太可惜了;三十年后的今天,自己也在往垃圾桶里扔这样的东西,甚至是更好的东西了。
    ……
    确实,做中国人的感觉是越来越好了。
| 引用(0)
发表评论
表情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emotemotemotemotemot
打开HTML
打开UBB
打开表情
隐藏
记住我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需密码
网址   电邮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