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视角谈文化适宜性问题—— 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六)
2015-09-08        点击:4982

    近二、三十年来,笔者在境内外发表了一些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评论文章,相比较在境内已经发表的同类文章,笔者在境外发表的文章因为无需顾及境内人士当年的可接受度,评论无需“转弯抹角”,会显得更为“直截了当”。而今,回顾一些只是在港台地区发表的评论文章,不仅有值得“回味”之处,还能对当今进一步思考“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关乎于文化的适宜性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所针对的问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幼儿园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自身的活动和直接经验。改革以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三中心”(教师、教材和课堂)为矢,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实现“从单纯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研究幼儿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从注重考虑教师如何教,到研究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从被动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发展”的转变。为了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试点园,“所倡导的‘活动区活动’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态实际上正是西方幼儿园传统的活动课程。”。(刘焱,2007)。

   笔者在一篇七、八年前写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场旷日持久的课程变革迄今已历时20多年了,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动用的资源之多,是历次幼儿园课程变革所不可比拟的。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中国大陆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由国家行政主导和推行的教育改革的评价,包括对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评价,自然是比较正面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随着学前教育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产生,也能听到越来越多的抱怨、批评和质疑之声。人们开始从其他立场和视角审视和评价这场幼儿园课程变革。”(朱家雄,20081))

   例如,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简直就是一个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热闹场面”。课程改革“以西方各种先进理论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缺乏自己的理论基础,致使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李敏谊,2006)有人认为,近20年中国幼教改革内在的主要问题有:(1)是一种由上至下的改革,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脱节;(2)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改革脱节;(3)是一种理想化的改革,教改与现实情况脱节,与现实条件并不配套,例如师生比例、师资培训等。“虽然从客观上已经确立了……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主流教育思想,但在教学实践上还未能做得到,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Liu & Feng, 2005

    笔者提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只是幼儿园课程变革呈现的表面问题,其根本性的问题关乎课程的文化、社会和政治适宜性,以及价值取向等。”(朱家雄,20081))

换一个角度反思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笔者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学者正在重新思考和定位学前教育。借鉴一下他们的思维方式,运用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我们来反思大陆近二十年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也许会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深刻一点。”(朱家雄,2004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在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改革在大背景下进行的,是为解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幼儿园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发动的,对解决当时的问题,起码能对当时所存在的弊病起到过“矫枉过正”的作用。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内的改革指导思想和政策都在进行着有效的调整和修正,而作为与这些领域的改革密切关联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如若不顾及宏观生态环境的变迁,不作适当的变化,依然坚持一贯“正确”的理念,那么会给课程改革带来问题,甚至会产生误导。

   笔者认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与欧美浪漫主义教育思潮紧密关联的。持浪漫主义思想的人推崇人性的自由舒展,自我情感的尽情抒发,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20世纪初在欧美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即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成了该时代思想的标志。

   八十年代初起始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儿童自我发展,强调幼儿自主、主动的活动,强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注重幼儿园课程的自主和多元。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和改革导向是与早年欧美教育改革浪潮的思路是一致的,是与西方浪漫主义早期教育的思潮,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密切有关的。许多年以来,这样的课程理念和改革导向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文化不适宜性,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被异化和滥用。

    当今,对浪漫主义取向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指导思想进行反思,是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笔者认为,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了重引入、轻传承;重权利、轻责任;重质量、轻公平等倾向,在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这些引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指导思想存在着一些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问题。(朱家雄,2008(2))

在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进行反思时涉及的基本问题

    笔者提出,在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变革进行反思时,会涉及对以下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

    1. 价值无涉vs.价值有涉

    幼儿园课程改革不可对社会和文化缺乏敏感性,因为任何变革都是与变革者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

    这场变革的主旨是从强调教育结果转化为强调教育过程,从强调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在课程管理上,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自主性等方面。“以儿童发展为本”成了这场变革的纲领和行动指南。

    事实上,即使在国际上,以儿童发展理论为主要依据的课程都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一些学者认为,课程应该超越儿童发展,因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才是儿童应该知道的和教师应该教的;也有不少学者则指出,过分强调儿童发展,而对社会和文化缺乏敏感性,会鼓励人们去发展一种以标准化为基础、充斥着评价的、价值无涉的幼儿教育实践;更有学者批评,若以“理想化”状态为标准和示范,强行以此去规范和改造“不理想”状态的幼儿园课程,如若这种“理想化”状态是以西方人的价值观为基础的,那么这种规范本身就具有“殖民主义”倾向。

    而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人们对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普适性的、价值无涉的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的结果。

    2.宏大理论vs. 地域性知识

    在西方学前教育思潮影响下,我国的一些理论工作者持续地接受着现代欧美话语系统的影响,通过各方的努力,构建了所谓“正确儿童观”、“正确教育观”和“正确课程观”的宏大理论,并要求通过实践,将理论转化成为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行为。

    很显然,在引进这些理论时,大多没有关注来自不同文化、种族和语言背景的儿童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其实,这并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幼儿园课程而产生的问题。将这些主要来源于以西方白人中产阶层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结论加之于不同背景的儿童身上,这种做法一定会产生与教育实践不相适合的问题。

    从构建宏大理论到地域性知识,为的是在实现教育理想的同时,也能充分考虑到教育实际状况;为的是在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同时,也能保持文化和知识的多元性和地域性。

    3.教育质量vs.教育公平

    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教育质量还是教育公平,往往会成为顾此失彼的两难选择。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主流话语,其所讨论的常是如何评估学前教育质量以及如何保证质量等问题。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思考和做法,在西方学术界中常常占有统治地位,往往会采用高度实证性的、去背景化的以及普遍性的方式为质量研究提供了成果。

    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想法和做法,有可能使我们丢失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使我们不顾国情,盲目追求高标准等。例如,为了推行高质量学前教育,有限的教育资源会被投入“优质”教育机构和课程中,并希冀通过这些机构向全社会推广,以此带动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这样做的后果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而产生的问题。

    4.学术研究vs. 实践研究

    学术研究关注的是理论,学术研究者会有自己相信和偏好的理论,并加以传播和倡导,这无可非议。但是,如若认定这些东西就是先进的,在实践中是必须去遵循和实施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朱家雄,2008年(1))

结语

    基于上述的一些反思,笔者在文章中的结论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应更多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换言之,占主流的应是中华优秀文化以及能反映其根本价值的东西。(朱家雄,2008年(1))这是因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上的定位,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不仅决定了个体发展的方向,也决定教养人的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课程以及构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在每个社会中都是由社会文化衍生而来的。教育必须完成把儿童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继承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本目标。”(朱家雄, 1997)

    笔者认为,阐述如此观点,其意不在批评这场旷日持久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而在于给后来者提供信息和启示,与时俱进地调整思路,从而发展和实施更符合国情的幼儿园课程。(朱家雄,2008(2))

    笔者认为,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课程改革的经验都已经告诉了我们,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改革解决了所存在的弊端,也往往产生了改革本身所带来的弊端。改革的真谛就在于把握好一个度,而不是只是盲目地去追求和推行所谓理想中的东西。(朱家雄,2008(2))

    幼儿园课程改革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某些理论或理念出发;应该在纵观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横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把握我国幼儿园课程变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朱家雄,2008(1))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数量巨大的幼儿园教师被要求去做太多他们不该做的、不会做的、不能做的事情,这种脱离我国文化、国情和教师实际的状况应该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朱家雄:《用人类发展生态学评析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1997年海峡两岸幼儿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

    朱家雄:《对中国内地近二十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幼儿学报》(香港教育学院)2004年第三期。

    朱家雄:《西方学前教育思潮在我国的实践和反思》,《基础教育学报》(香港中文大学)2008年第1期。

朱家雄:《对大陆浪漫主义取向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幼儿学报》(香港教育学院)2008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 ezness